Fintech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下)


Fintech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下)

赵闻飚周玉琳叶婵倩 2016/07

总目录

(序)炙手可热,资本竞逐

一、前尘可追(前世词源、定义、历史与疆域)

(一)、追本溯源,格物致知

(二)、众里寻她,新瓶旧酿

(三)、龙生九子,各有所好

二、风流今朝(今生地域、孵化、热点与金榜)

(一)、战国七雄,兵家必争

(二)、世有伯乐,后千里马

(三)、乱花迷眼,资落谁家

(四)、青梅煮酒,金榜封神

三、尺短寸长 (今生优劣)

(一)、长路漫漫修远兮(劣势)

资质牌照

风险控制

融资成本

(二)、雏凤清于老凤声(优势)

创新能力

平台生态

数据科技

规模效益

四、昙花一现还是一览众山?(未来挑战与展望)

(一)、三座大山(未来挑战)

合规考验

声誉考验

时间考验

泡沫重现?

(二)、锦囊三计(未来机遇)

全球战略

普惠金融

协作相融

附:作者介绍

三、尺短寸长 (今生优劣)

前面细细剖析了Fintech的前世(历史和缘起)今生(现状),大家也一定在思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对于几百年历史的传统金融机构, “Fintech”的优势劣势在哪里呢?她的颠覆性在哪些地方?而更重要的是,对于Fintech的同行们来说,未来有哪些发展的空间和需要提前注意的?

长路漫漫修远兮(劣势)

不可讳言,Fintech当前也有明显的弱于传统金融业的地方。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对比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前辈们,Fintech尚有不少“内功”急需修炼:

资质牌照

Fintech从本质上来讲,还是科技公司在跨界从事金融服务业务。但是金融行业受政府国家的保护的同时,也受到严格的监管以及审查,准入门槛非常高。尤其是在中国,如果没有资质与牌照,许多业务的开展是禁止的。因此,金融牌照多寡与行业资质高低对于Fintech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砝码,目前也是不少Fintech公司的短板。也正因为资质的问题,为传统银行业提供了保护壁垒,使得许多如股票交易、企业上市等业务受到了保护,避免了Fintech公司的进一步冲击。参与金融游戏的资格,直接把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挡在了门外。而拥有牌照的那几家公司,为了获得资质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风险控制

随着中国去年一大波的P2P公司倒闭跑路, 以及今年Lending Club, Prosper纷纷提出违约率高于预期,Fintech对于移动支付、借贷业务的风险控制的弱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Fintech公司大多标榜风控严格甚至超过传统银行)。

如何把握好风险控制的度量,如何进一步提高风险预警和预测能力,对于Fintech是很大的考验。一个好的风控模型可以帮助公司减少坏账率,获得可观的盈利。简单的说,好的风控可以使借钱的人享受合理的额度和借款成本,而出钱的人可以得到风险调整后合理的收入。道理说得容易,但是实现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好的风控模型首先需要好的数据。尽管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但是干净、规范、有预测性的数据并不容易得到。绝大多数公司只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零散的数据,再经过各种复杂的清理整合,拼贴出模糊的用户的画像。在数据质量不高的时候,再好的模型也是相当受限的,预测能力相当局限(Garbage In, Garbage Out)。而Fintech公司大多缺少历史的数据量和广大的用户基础,在风控的投入上也往往不如传统金融行业(银行受监管限制在风控上投入了大量优秀人才和财力)。另一个缺陷是,随着Fintech新业务的诞生的扩展,因为业务是全新的,怎么定义谁是坏人是一个问题,以及用来建模的“坏人”数量不够,又是另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好人太多,坏人数据太稀少,模型没有经过时间(尤其是经济衰退期)验证,这些都给建模带来了重重困难。

风险控制并不仅仅是用非常高深的算法建造出一个复杂的公式。它是一种平衡盈利和损失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不能只把视野局限在建立几个模型公式。它需要风控人员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精确的尝试。然而悲哀的是,大部分的Fintech机会只有一次,它们并没有很大的容错空间。

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高低对一个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能够拿到巨额的成本较低的融资,无疑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在融资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大多有着投资类评级(investment grade),容易靠发行低廉的公司债或打包证券拿到相对低廉的资金。 而对于许多Fintech而言,他们主要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是寻找投资机构,例如VC/PE,进行股权融资或者IPO上市,或者把债全卖给传统金融机构(如Lending Club)。Fintech依靠自己快速的成长性和对于未来利润井喷的预期,来提升估值,获得投资人的认可。自然在这种方式下,获得资金的成本比传统金融行业高出不少。

雏凤清于老凤声(优势)

前面谈了Fintech相对于传统金融业的软肋,但Fintech的颠覆性优势也很明显,将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对比传统金融业,Fintech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创新能力

Fintech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源源不断的团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去勇敢尝试那些没有人走过的道路,这正是Fintech成功的奥义。市场是残酷的,每一天在这个行业里都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保持企业生命力的精髓就是保持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并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在创新这点上说,Fintech目前确实做得比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好。它们总的来说体量较小,机构平层化,少了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的繁复机构内耗,船小好掉头;同时它们受到的监管比较宽容,可以尝试更多更新的领域。

另外如前文提过,当前Fintech集中了一批最聪明的金融从业者,他们中有不少是从传统银行业转来的,也有不少是科技大牛,他们有理想,有梦想,也有能力。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硅谷的员工不仅仅为了赚大钱,而是为了改变世界而奋斗。Fintech的这些从业者不但重视金融的基本法则,也更重视科技的先进性。Fintech的从业者们试图用最近的科技来改变金融界的版图。确实Fintech正在重新定义了我们获取金融服务的方式,比如PayPal,支付宝。同时他们在技术上的投入,可能比传统金融机构在同等功能的投入占比更高。以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例,随着时代的更新,大众生活情况发生了改变,总有全新的风险特征出现,比如手机病毒,网络信息泄露等等(这些特征在过去网络和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是不可能存在的)。而Fintech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团队始终在更新自己的算法和模型,重新定义业务,让产品与时代接轨,当变化来临时作出最快的应变。以蚂蚁金服为例,他们拥有几千人专业的科技研究团队,不断创新尝试新的方向,对于各个不同层面的风险进行把关。这样的技术团队规模,是某些传统银行的好几倍。

平台生态

对于许多Fintech而言,其商业的核心思想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联动的产品生态圈,可以让各个产品之间形成联动吸引客户。特别是支付型公司,客户基数和交易流量是创造利益的关键点。蚂蚁金服、百度金融、京东金融都是走的这样的捷径。百度作为互联网的主要流量入口,拥有庞大的数据神经网络,基于海量的用户和资讯,百度金融力图建立合理的生态,实现一站式服务,包括用数据和技术在财富管理上做到个人定制的风控和资产配置,让用户在百度的平台上可以满足和金融相关的几乎所有需求。

再以蚂蚁金服为代表,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已经成型。参照DT财经整理的关于蚂蚁金服的前世今生[1]

10

(Source: “七课听懂:拿下印度后,蚂蚁金服如何启动全球开挂模式 DT财经 and 三十六计(文/张弦,图/邹磊),accessed June 30, 2016, http://www.dtcj.com/news/572d61ec67157b66a801dddd)

用户在蚂蚁金服的平台上可以享受到各种健全的金融服务,如移动支付、小额信贷、征信分数、理财产品、移动钱包等等。 蚂蚁金服的原型是支付宝,一个用于淘宝交易安全的支付手段。依托淘宝电子购物积聚的巨大人气,以及在支付宝初期积累的风控经验,阿里巴巴下了很大一盘棋,最终衍生出了之后的蚂蚁金服完整的生态圈。有黏滞性很强的产品,海量的客户群体,以及顶尖的风控技术,把蚂蚁金服的生态圈称为Fintech帝国都不为过,这也是4月蚂蚁金服被资本估值高达600亿美元最重要的原因。

数据科技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随着机器学习算法的飞速突破和计算机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可能。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数据还处于EXCEL的时代,我们只能通过几万条数据点,做一些基础的表格分析,来获得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如今云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我们只需要几行代码,就可以让计算机从TB或者更大的数据流中提炼出我们想要的信息。Fintech公司们通过向第三方机构购买信息或者网络爬虫收集信息,拥有了海量的用户线上线下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行为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来进行用户画像,则可以提供更加客户导向型、定制化的服务。而机器学习的出现,使得模型可以更轻松的拟合非线性数据,更加准确的找出坏人。

现有的Fintech领域中的业务涉及的数据和科技理论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空间巨大。当然,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比如华尔街银行普遍对于区块链(Blockchain)的研究就相当领先。但Fintech由于其体量小、监管轻、重技术的优势,在这场技术更新战中具有比传统金融业更多的优势。随着科技一日千里的进步,海量数据的处理方式更加先进,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Fintech还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不用几十年,相信仅仅几年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和现在截然不同。

规模效益

传统银行如果要成倍的扩大业务,他们虽然也有成熟的技术,但大多需要更大量的人员来进行人工的审核、批准和跟进。所以随着他们的客户群体和营收增加,他们的雇员也要增加,其人力成本也是相应翻倍。然而Fintech不一样,比如搞信用贷款的,使用模型进行自动化审批的,只要模型开发出来,技术团队的人数并不需要随着客户人数的增长而变多,后期只要一定的人数进行模型的更新和维护即可,所以边际成本比传统金融行业会低很多。这一点,看看Lending Club的员工数和传统借贷银行的员工数量对比就清楚了。京东金融CEO陈生强也归纳过京东金融的优势在于通过海量数据快速获取用户,通过用户标签找到用户,减少人工审批,降低成本。

四、昙花一现还是一览众山?(未来挑战与展望)

三座大山(未来挑战)

随着Fintech近两年的炙手可热,人们对Fintech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有些人认为Fintech只会是昙花一现,消失无踪迹;有些人认为Fintech会最终颠覆传统金融行业,彻底改变人们有关金融的生活方式,一览众山小。下面我们转转水晶球,先看看Fintech将来发展必须要绕过的三座大山和严峻考验。

合规考验

一位金融大牛曾经说过:90%的金融创新都是为了规避监管而产生的,等监管追上创新,人们又只有去追逐新的创新了。此话乍听难以置信,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不少Fintech的繁荣正是在规避日趋严苛的金融监管的夹缝中诞生和茁壮成长起来的。很多传统银行无法做的业务,Fintech因为没有披着银行的壳却可以做,从而免于应对多种对资本和合规的要求或只需应付更松弛的要求(Basel III, CCAR, ICAAP, DFAST等等不一而足;反歧视、反对客户信息不公开、反洗钱等等) 。但是,一旦监管加大力度,Fintech现有的业务空间就会受到挤压(有些业务被规定不能做,有些参数被规定不能用),成本也会上升(大量的风控和合规成本)。总之,随着对于监管的加强,不少Fintech公司和传统银行相比的竞争优势会逐渐减少。

声誉考验

Fintech的火热才刚起步不久,投资界和消费者对Fintech公司的信心还不够稳定。因此著名Fintech企业遇到的挫折和Fintech行业中骗子公司的暴露很容易使这个行业整体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融资和发展。比如今年2月 Lending Club审核过程不合规导致CEO离职和市值腰斩就是例子。Square Inc 去年12月的IPO只募集到了75%的目标融资,这也影响到后来Fintech公司IPO和融资。好在2016第一季度Fintech投资大幅度回暖,虽然Q4 2015 Fintech投资同比减少了47%到22亿美元。

同时,因为Fintech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传统金融业低很多,Fintech公司如过江之鲫,鱼龙混杂。其中不乏资质不够的,甚至招摇撞骗的公司。比如在中国,据网贷之家报告,2015年中国有2595家P2P平台,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绝对增量超过去年再创历史新高。但2015年全年问题平台达到896家,是2014年的3.26倍[2]。而今年的e租宝等重大新闻头条更使中国整个P2P行业声誉受到严重打击,对一些运营良好的创新的P2P平台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时间考验

对于大部分Fintech公司来说,未来的成功与否会取决于它们能否安然度过下一轮经济衰退。如之前提到的Fintech的弱势之一就是风控的能力大多比传统银行弱。风控,尤其在借贷行业,在经济上行期并没有明显的危险,但在经济下行时,却会因为违约率的大量上升而给金融公司带来破产的风险。而传统银行在多重监管下,有更为稳健的风控系统,也有更为雄厚的资产准备金,更容易熬过经济衰退的寒冬。并且很多Fintech公司正处于起步期,没有足够成熟的产品和庞大的用户群,更没有开始盈利,这些公司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试错过程,最后必然会优胜劣汰,兼并整合。但即使优秀的Fintech公司从众多Fintech公司中胜出,他们能否在和传统银行,尤其是 “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的顶级金融公司一较高下,迄今仍是未知数。

泡沫重现?

基于上述提到的这些未来的“拦路虎”,而当下Fintech的发展和融资如火如荼,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dotcom bubble) ,当下的Fintech大热是否是2000年泡沫的重现呢?据Alessandro Hatami在” After the fintech bubble – the winners and losers“一文所述[3], 2000年的互联网大热和当前的Fintech大火确实有些相似:

  1. 估值偏高(更多投资估值用的相对估值,而不是现金流预测法,许多公司甚至还在亏钱但仍然持续不断的获得新的投资)
  2. 大量年轻优秀人才从传统金融行业离开创建新公司
  3. 风险投资大量融入 (数据需要)
  4. 众多Fintech中心和孵化器

但正如Alessandro Hatami所分析,这次的Fintech大火又有很多明显的不同:

  1. 当前“泡沫”体量比2000年小不少
  2. 当前目标市场要大很多。目前33亿人使用网络,但在200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只有5亿
  3. 金融产品的本身特性使远程服务变得可行,比2000年的各种实体产品方便。
  4. 当前Fintech企业的水准比2000年时高不少
  5. 当下投资者主要是风险投资、公司或天投资人,他们比2000年的普通大众更有经验。

简言之,2015/2016 Fintech的繁荣和2000的互联网泡沫有相似性,但不同点更多,而且是更为乐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Fintech的技术土壤更加肥沃,群众基础更加稳固,金融行业的特征也比2000年的互联网概念更适合和技术结合,当前的投资也更趋理性。可以说,Fintech“泡沫”在短期内破灭的可能性并不大。

锦囊三计(未来机遇)

虽然前面分析了一堆Fintech未来展望中的风险和挑战,但笔者对Fintech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而且作为Fintech的从业者,如果能做到下面这三条锦囊妙计,相信睥睨群雄、一览众山小就指日可待!

全球战略

许多Fintech在本土市场做大做强之后,都会自然的孕育出一个想法——攻占全球市场。 海外市场对于每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一个香饽饽,因为本土的市场容量总是有局限的,当覆盖率到达一定极限的时候,市场扩张的边际效益总是递减的。全球市场意味着全球60多亿的人口有一天都是潜在的客户,流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代表着利润。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全球化市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流量,更重要的是海外还有着大量的商户资源。这些国际上的商户资源实为宝贵,因为它们能进一步带动本土市场的需求。全球化战略的最终目标将会是实现交易的无国界无障碍梦想。但如何进行全球化扩张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业务链的全面向海外市场铺开是个非常直接的想法,然而其中巨额的资金和精力的投入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全球化想说爱你不容易。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许多国家政府对于本土产业保护严重,有些设立了外资持股上限。如何与外国的国家监管层进行有效沟通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到蚂蚁金服的国际化战略。蚂蚁金服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利用当地的合作伙伴的资源与当地监管层进行沟通,取得信任。”根据DT财经的总结,从2014年开始,蚂蚁金服积极地在海外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及收购目标。其中2015年2月,蚂蚁金服投资了一家印度公司 One97 Communications。这家公司是印度最大移动支付和商务平台Paytm的母公司。同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及其旗下金融子公司蚂蚁金服宣布战略投资印度最大引动支付和商务平台Paytm。在2016年6月,支付宝传出和一家德国移动支付公司Wirecard洽谈收购事宜,该公司提供各种线上支付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且连随之产生的风险控制问题也一起解决了。WireCard旗下还拥有一家全业务的银行Wirebank,同时是信用卡的发卡行和收单行。另有消息称,蚂蚁金服计划收购泰国Ascend Money 20%的股份,主营个人和企业融资业务以及电子支付业务,旨在拓展东南亚的在线支付和小额信贷市场。

11

(Source: “七课听懂:拿下印度后,蚂蚁金服如何启动“全球开挂”模式”, DT财经 and 三十六计(文/张弦,图/邹磊),accessed June 30, 2016, http://www.dtcj.com/news/572d61ec67157b66a801dddd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PayPal。PayPal占有全球200多个市场,流通100多种货币,并且近几年来海外市场的利润超过了总利润的一半, 它的全球化开展得远比蚂蚁金服早,也更为成熟,并且有美元货币的强力支撑。不过当下蚂蚁金服也不甘示弱,正在发力猛追。

 

蚂蚁金服和PayPal在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上的大展宏图,正是大多数Fintech公司已经或者应该追逐的方向。

普惠金融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中,人们觉得似乎银行只为富人服务,穷人或信用风险较高的个人和机构并不受传统银行的青睐。“我们不仅仅只和有钱人做生意“只是一句乌托邦似的的口号。然而,Fintech行业正在”穷人”(unbanked, underbanked)这片蓝海里挖掘着巨大的商机,并且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长尾效应)。这也为社会谋取了福利造福了百姓,是资本和社会双赢的过程。那些无法接触到银行的群体,例如没有收入的大学生们、寻求融资的小微企业以及信息较不发达的农村人口。他们在以前经常因为被传统银行认为风险较大,所以在申请信用卡和申请贷款时被挡在门外,Fintech却给与了他们一个全新的融资渠道,Fintech力图抓住那些被挡在银行门外的人们,对其中较为优质的客户提供了较低的融资成本。资本的流动更有金钱的价值,也不乏“人文”关怀。可以想象,一个大学生用分期贷款可以在第一时间拥有最新的智能手机,企业不会因为规模太小无法融资购买设备而错失发展壮大的好机会,农民们也终于找到了信赖的渠道贷款购买化肥和机械材料进行农业创收。让钱可以到真正需要的人的口袋中。这个市场有多大呢?在发展中国家,银行服务覆盖人群只有4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89%。Fintech的服务可以帮助没有被覆盖的群体更加安全的存储他们的钱和借贷,并且在支付的时候不用担心需要携巨额存款。据菲律宾信用卡协会数据,只有7百万菲律宾人有信用卡(截至2015年四月)。PayMaya这个手机软件用虚拟的Visa借记卡让没有信用卡的人能够买手机软件、网上购物、手机转账、购买车票等等,满足了没有信用卡的人群对于信用卡方便功能的需求[4]

 

在2015年年初,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都和李克强总理见证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第一笔贷款有关。李克强总理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敲下电脑回车键,卡车司机徐军就拿到了3.5万元贷款。李克强总理给予了“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的高度评价[5]。蚂蚁金服走的“普惠金融”的道路,并非独辟蹊径,而是Fintech的必然趋势。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这样诠释蚂蚁金服的普惠金融:“普”就是移动互联网,“惠”就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普惠”就是人工智能。蚂蚁金服通过大数据的信贷模式服务小微企业,让金融服务走进农村,给Fintech公司自身和不被传统金融机构青睐的人群都带来了颠覆性的机会。

 

Fintech能够这么做有其背后的道理在的。《风控中的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个人贷)》[6]一文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商业模式背后的原理。传统银行为减少风险成本,一般只会给优质的客户提供信用借贷,而一般认为大学生、小微企业、农民等相对而言经济能力稍差、风险系数较高,提供的金融服务较少,或者收费更高。但其实这个群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信用违约,就像硬币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在这群人中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会遵守诚信按时履约。一些先进的Fintech能够通过前沿的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来提高在这个群体中好人与坏人的识别度,从里面分离出相对较好的客户,给出比传统银行更为优惠的利息,从而把这个群体的更多人变成金融业的潜在客户(普惠金融)。

当然,如果不加甄别(或者甄别不够)地把传统银行挡在门外的人群都纳入金融系统,无疑也会带来风控风险。前面提到Fintech的风控大多比传统银行更弱。总的来说传统银行更保守(由于自身和监管原因),但也通常更安全;Fintech更激进(由于技术,也有些是由于纯粹自信或赌博),但也通常有更高风险。所以优质的Fintech需要用技术手段加强风控,一方面真正实现“普惠金融”,把更多传统银行拒绝的用户迎入门槛,增加营收,同时严格风控,才能经历住经济衰退时期的打击,而不是成为巴菲特说的潮退后在沙滩上裸泳的人。

 

协作相融

Fintech来势汹汹,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措手不及的巨大冲击。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Fintech和传统银行业其实挑战与机遇并存。两者之间表面上看似乎在非此即彼地竞争,但从长远来看,传统银行与Fintech行业的互相合作互相融合才是大势所趋,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传统金融机构和Fintech公司的上上之策。

 

  1. 战略合作、兼并或股权投资:

在面对科技金融的挑战时,许多公司首先可以选择的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手段:合作、兼并或者入股已经具有一定流量和影响力的相关的Fintech初创公司,从而丰富自身的产业链,弥补自身产品的不足,促进了企业自身产品生态圈的更新。与现有的科技金融公司合作,在短时间内具有速成的效果。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是一个快捷的建立自己在科技金融领域版图的一种手段。

 

以高盛为例,高盛一直在从事Fintech尤其是P2P market place lending的研究。今年正式涉足P2P借贷行业,变成了第一家试水开展平台的银行。2015年8月,高盛收购了GE Capital旗下实业银行实体182亿美元存款中的约170亿美元,并且还将收购GE用于管理在线银行平台的特定技术。此外,高盛正在连续不断的从美国P2P巨头Lending Club和Prosper挖人,希望他们加入高盛的线上贷款业务。类似的企业合作与并购,在Fintech行业屡见不鲜。前有eBay收购PayPal长达15年(他们现在分家了,当然这是后话),后有京东与ZestFinance合作、蚂蚁金服全球化合作战略。这些都为传统银行业的布局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1. 人才和技术的交流:

传统银行可能受制于严格的监管,不能和Fintech在某些领域进行直接战略合作,但技术与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无疑可以互相促进彼此企业的成长。传统银行有非常宝贵的悠长历史累计的金融行业的丰富“套路”和经验,同时有着众多风控专家丰富的个人经验来应对市场上的种种突发情况。而科技金融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运用数据库和模型来系统化的解释预测市场变动,极大地降低了人力的成本。两者之间固然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优势,人才与技能优势点不尽相同。如果两者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例如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彼此分享行业经验,优势互补,这将极大地推动整个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在不远的未来,整个金融服务行业的格局也或许会发生质的飞跃。

 

  1. 银行内部成立新的部门:

传统银行也可以成立自己的高科技数字化研发中心,从内部孵化出与科技金融相关的业务,使传统银行与科技金融以这样的一种形式,最后融合在了一起。银行的传统业务组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上新的趋势变化,也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故而成立公司自己的数字化研发事业组,给予他们研究课题的自由,这对于银行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相对于寻求外部合并解决方案通常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因为研发实验室与银行其他部门之间紧密地关联性,在新的创意的生成实行的过程中,有更多协同性游刃有余,也进一步加速了新应用的开发周期。

 

例如,American Express (美国运通) 在四年前成立了大数据实验室(Big Data Lab),率先应用最新的机器学习算法,搭建Hadoop平台来迎接海量数据的时代,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美国运通的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开发在线银行业务的APP,把客户和商家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和物理地址,实时地发送优惠券给持卡者。这让APP不仅仅是一个手机银行,更是和持卡者的生活结合在了一起。更不用说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使得美国运通进行风险管理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毫无疑问,大数据实验室让美国运通如虎添翼,成为了同行业中的科技先锋。

当然,上面仅仅是三条锦囊妙计,其实Fintech的机遇远远不止这些。Fintech作为新时代科技和互联网催生下的宠儿,有着得天独厚的想象空间和无限发展可能性。金融传统机构和Fintech公司的从业者只要充分运用Fintech的特点,扬长避短,绕过拦路大山,规避暗礁和险滩,把握风控稳步求发展,Fintech一定会在我们的金融世界中发挥颠覆性的作用,改变我们对于金融行业的整体认知。

 

在日新月异的金融界DT时代,金融机构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在Fintech公司之间、Fintech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必将迎来更多的整合重组,或者自身经历基因突变,再通过一两个经济膨胀和衰退周期的洗礼,淘汰一批潮退后的裸泳者,真正的Fintech巨头必将真正金榜封神!

时值2016年美国独立日长周末,我们华尔街Fintech俱乐部撰写此文剖析Fintech的前生今生和未来,期待和诸位同仁一起交流!

作者介绍

赵闻飙 (Wenbiao Zhao), PhD:十多年华尔街银行风险管理主管经验,精通各类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模型,拥有多项风险管理专利。在构建和发展世界一流风险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及机器学习建模等方面有专家级认知和多次成功运用经验。现任美国运通银行控股公司总部全球风险监管副总裁。

周玉琳(Julia Zhou), CFA, FRM: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 和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 (FRM)。多年华尔街银行和保险公司金融分析、风险管理和证券分析经验,精通金融分析、信用风险评估评级、公司尽调和投资组合管理。现任美国运通银行控股公司总部全球风险监管高级经理。

叶婵倩(Chanqian Ye), FRM: 认证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FRM)。多年华尔街银行和咨询公司消费金融经验,精通各类信用风险和战略营销模型,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为多家金融公司制定了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控制方案,对于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有深刻的理解。 现任美国运通银行控股公司总部全球风险监管经理。

版权声明:此文系华尔街Fintech俱乐部原创文章授权转载,有意转载请直接联系本俱乐部。华尔街Fintech俱乐部是创建于纽约由华尔街资深金融从业人士组建的Fintech研究平台。官网:http://www.wallstreetfintechclub.com微信公众号:华尔街Fintech俱乐部。

转载要求:

请注明:1)作者,2)出处是华尔街Fintech俱乐部,3)版权声明用上面原文,4)务必完整转载(包括标题图和书中图,并保留格式),5)作者介绍(可简略).

[1] “七课听懂:拿下印度后,蚂蚁金服如何启动‘全球开挂’模式”, DT财经 and 三十六计(文/张弦,图/邹磊)”,accessed June 30, 2016, http://www.dtcj.com/news/572d61ec67157b66a801dddd

[2]“网贷之家发布《2015年P2P网贷行业年报简报》”,网贷之家,accessed June 30, 2016,  http://www.wdzj.com/news/baogao/25555.html

[3] “After the fintech bubble – the winners and losers”, Alessandro Hatami, accessed June 28, 2016, http://banknxt.com/55760/fintech-bubble-winners-and-losers/

 

[4] “Fintech for millennials: PayMaya’s push for financial inclusion”, Eden Estopace, accessed July 4, 2016,http://www.philstar.com/technology/2016/07/04/1599298/fintech-millennials-paymayas-push-financial-inclusion

[5] ”总理见证首家互联网银行第一笔贷款”, 中国政府网,accessed June 30, 2016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1/04/content_2799850.htm

[6] ”干货|风控中的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个人贷)”,《消费金融行业咨讯》,accessed June 30 201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9/19/1940378_560523016.shtml